1965年,马克生于肯尼亚内罗毕,他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。父亲结过四次婚,有八个公开的孩子,但对家庭没啥责任心股票配资程序,经常动手打人。马克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,她是犹太裔美国人,本来在哈佛,遇上父亲后就跟着他去了肯尼亚。
父亲的暴力让家里鸡飞狗跳,马克小时候就亲眼见识了这种乱七八糟的生活,母亲忍到1971年左右终于扛不住,带着孩子离开,1973年正式离婚。后来母亲嫁给一个坦桑尼亚人,马克随继父改姓恩德桑乔,从此摆脱了父亲的阴影。
马克在肯尼亚上国际学校,成绩一直拔尖,成年后去了美国,先在布朗大学拿物理学士学位,又去斯坦福读物理硕士,1994年还在埃默里大学搞了个工商管理硕士。毕业后他在科技公司干营销,比如朗讯和北电网络那种大企业,日子过得还算稳当。
1988年,他第一次见到哥哥奥巴马,那时候奥巴马去肯尼亚探家族根源,两人见面没聊多少,马克对童年回忆避而不谈。1993年又见了一次,话题还是绕着父亲转,但马克没多说。
展开剩余77%911事件后,美国经济下滑,他丢了工作,作为黑人找活儿时还碰上歧视,面试官直接因为肤色拒绝他。三个月折腾下来,他看到深圳招外教的广告,干脆卖掉美国资产,2002年跑到中国开始新生活。
马克到中国后,先从教英语入手,工作简单,薪水不错,还带补贴。他很快就适应了深圳的节奏,一边上班一边学中文,还迷上茶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,他遇上了刘雪华,一个来自河南的女孩。
刘雪华在茶馆兼职,两人因为共同兴趣搭上话,慢慢处出感情。2008年,他们决定结婚。刘雪华家里条件一般,父母对这个跨国婚姻起初不看好,觉得文化差异太大,担心女儿吃亏。但刘雪华坚持,父母最后也没挡住。
婚礼低调,就亲友参加。婚后没多久,马克收到哥哥的邮件,祝贺他们新婚,署名奥巴马。刘雪华这时候才知道丈夫的哥哥就是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。之前她开玩笑提过奥巴马竞选的事,马克没解释,现在真相大白,她挺意外的。
马克对这个身份不怎么在意,他和哥哥见面次数屈指可数,两人血缘上连着,但感情没那么深。马克拒绝了很多媒体采访,只在少数场合说他们见面总共就两三次。奥巴马那边也低调,说对弟弟了解不多,避免给马克添麻烦。
2009年11月,奥巴马访华,两人北京见面,马克介绍妻子,三人简单聊了聊。
马克在中国扎根后,事业上转向咨询,帮助中美企业沟通,还和朋友开烧烤连锁店。他学中文到能说流利普通话,还练书法,能写行书和草书。钢琴是他的老本行,发行过三张CD,《不合时宜的人》、《夜色心情》和《对威廉·布莱克的反思》。
因为童年经历,他特别关注孩子,常去孤儿院教琴,组织活动。2008年汶川地震,他捐了不少物资,二十年间总捐款上百万美元。
他在2013年出书《文化:我的自我发现之旅》,讲多文化身份的挣扎,控诉父亲的暴力。2014年又出《奥巴马之旅》,推广时说中国给了他新生,事业家庭都在这儿,不想回美国。
刘雪华和马克的婚姻走到现在股票配资程序,已经十六年了。她来自河南农村,家庭普通,嫁给马克后,两人一起投身公益。刘雪华帮马克适应中国生活,两人用普通话交流,周末讨论中国文化。马克自称已是半个中国人,除了肤色和国籍,其他都融进去了。
在深圳,他感受到平等,没在美国那种歧视。夫妇俩创办公司,专注中美贸易咨询。马克的书销量不错,部分收益捐给中国孤儿。2014年他接受采访,说梦到圣经人物但以理后,决定和哥哥重连,但两人关系还是疏远。
奥巴马在回忆录《我父亲的梦想》里提到马克,说第一次见面像照模糊镜子,两人背景不同,但都受父亲影响。
马克亲历这些,成年后远离肯尼亚根源,自称对那儿没依恋。移居中国后,他才慢慢接受身份。马克的继父提供好教育,让他走上正轨,这点他一直感激。
到现在,马克还在深圳,偶尔回肯尼亚或美国,但中国是家。夫妇俩没孩子,但通过公益帮了很多孤儿。
发布于:山东省海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